【2018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8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应试策略:平衡情绪

走进考场,大多数考生都会紧张的。这时要注意平衡心绪(就是要有点阿Q精神)。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我知道,我能应付得了这个考试!”“这会儿有点紧张,放松一会就好了。”“我紧张一点,别人比我还紧张呢,呵呵!”“今天的精神不错,一定能够考好!”

  然后,通过浏览全卷,大致了解试题的类型、数量、分值和试题的熟生以及难易,进而确定题目相应的作答时间,分配时间要服从考试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在能够得分的地方不丢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争取尽可能多得分。在具体操作上,希望大家做到“量菜吃饭”,按“分数时间比”实用原则,分值大的题目多花些时间,分值小的题目少花一些时间;一看就会做的题目先花时间,需要考虑一下才能解答的题目放在第二梯队完成;难度最大的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题目,放在最后攻关。

记住:考场上的时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你必须精打细算,其核心是让时间为你高考得分最大值这一目的服务。拿到试卷后,心中应记住这样两句话:

我难人难,我不畏难;人易我易,我不大意。

答题常规

一、强化审题意识

1、审试卷本身

①题干。如选择题要注意选择的是“正确”还是“有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

②选项;

③要求;

2、审命题者

①命题依据。一般命题的依据应是“教学大纲”和“高考说明”。

②考查目的。思考此题是“考哪个知识点”,是“哪个能力点”,像作文就要揣摩命题者对本次作文的立意是什么。

3、不可忽视高考试卷的“枝枝叶叶”

如果把高考试卷比做是一棵大树,试题结构与组成是其躯干,那题目中的提示语和附加语则是“枝枝叶叶”,诸如题目中的注释、出处、提示说明用语,作文中的写作要求等。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往往能明确答题范围,明确解题的方向和方式,减少盲目性,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附加语,如阅读文章文段中注释,包括夹注、尾注等,对于文章的题解题注以及副标题、文末所注明的出处、写作时间等也不能一晃而过,因为这些内容往往介绍了作品的或者作者的背景、时代时间等,有时在这里就刚好有考点存在。

二、强化答题策略

1、科学答题

①时间分配要合理。时间安排大致可以是这样的:Ⅰ卷40分钟以内,Ⅱ卷四——六题40分钟左右,作文原则上不得少于50分钟。

②答题顺序要科学。本着“先熟后生”、“由易入难”、“各个击破”“步步为‘赢’”的十六字方针。

2、常规要求

①答题卷禁用铅笔、红色水笔答题  ②坚决不在答题卷上做任何“标记”

③不乱涂乱画  ④作文中坚决不出现真实地名、人名

⑤字迹清晰,文面整洁

3、强化规范意识

①选择题。及时填涂答题卡,做到“清晰”“到位”“规范”。

②简答题。坚守“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这一原则,不自作聪明,不节外生枝。表述语言简洁、明确、规范,不出现错别字,不出现病句。

③作文。做到“五脏俱全”:有题目,结构完整,有层次,字数合乎要求等等。

4、坚决避免随心所欲的自然主义解题行为

1)认真分析考点的设置,不能只凭感觉。

2)解题过程中,要始终思考:

①这个问题问我的是什么?(题目的落点是什么?)

②解答这个题目应该用什么知识点?什么办法?为什么?可有哪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5、树立解题思维的规范性、科学性

①树立语境意识,从题目中寻找答题的已知条件。“已知”就是题干的提示语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②从内容入手思考形式。主要指语言应用题。

③明确要求,符合目的。

④相对调整,避免先入为主。有些选题也许几个答案你都觉得不妥,那就要看哪一个“硬伤”较明显,切不可抓着一个小毛病不放,而放过十分明显的错误。

⑤每个选项都要看,都要分析,从中寻找错误。

三、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

(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需注意选项中出现了文本外的材料时,要看这个材料与文本的关系,看它在文中有无依据,这涉及到推断和论证逻辑。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H观点与论据不搭,或者论证逻辑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尤其关注语段的中心。

3)论证的逻辑意识(观点、论据、论证三者的统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6题,单选+双选+主观】,以人物传记为主,兼顾新闻类如访谈、专访、新闻调查等,可能出现非连续性文本。

12分钟内,阅读5分钟,做题7分钟,单选1分钟,双选3分钟,主观题3分钟)

(一)传记作品阅读

1.把握特点,读懂文本

首先要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人物传记是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强调陈述的基本事实(传主的经历和主要事迹)的真实性,也要注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象的合理性和对于某些符合逻辑、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的文学价值。它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

其次,在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主人公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主人公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其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传记有述传和评传两种:述传主要陈述人物事迹,结尾简要评价;评传叙议结合、夹叙夹议。

2.会做题

1】考点与题型大类别阐释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2】具体题型

高考试卷一般为3道题,第1题为单选(3分),第2题为双选(4分),第3题为主观题(5分)。

1)单选题,一般集中某一话题(或角度)设问,比较集中和单纯。需要细心。

2)双选题,会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各个角度或者全文整体设置选项,需要整体理解文章并能把握具体内容,考查是否真正读懂文本。同小说双选题一样,详见小说阅读题。

3)主观题。

注意重视语段。答题模式同小说的思路题。

一般主要考人物形象或者人物成功(取得某方面成就)的原因。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之类题目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之一——表现人物的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寻求答案的蛛丝马迹二一——重视文章结构层次(意义段落)和段落层次。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

◆(1)传主的形象(基本同小说中人物形象题。)

注意人物传记总的传主形象大多侧重于人物的某一方面(传记文本主要呈现的)。

◆(2)人物成功(更多先限定了某一领域)的原因

1】内在:

A、目标、志向;B、兴趣、爱好与才华C、计划与方法D、决心与毅力;E、勤奋与刻苦;

2】外在

F、社会大环境,如切合社会(或者国家需要)

G、小环境,相应的行业研究与发展的氛围

H、家人与朋友(师长)的支持,如家学传承

I、团队协作

J、传主人生遭遇与社会阅历

上述10条原因,并非需要全部答到,而是答案能出现的点。

◆(2)全文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1)材料处理上的详略,与主题关系密切的就浓墨重彩,详写。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参考第5类题型——传主形象的塑造)

3)引用资料、人物原话或者诗词。【1】引用资料,更好突出人物特点,揭示人物精神面貌;更具有真实性,评价客观公正。【2】引诗词,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形象;使传记作品古朴文雅,增强文学性。【3】引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作品更生动可读;映衬或者烘托人物形象。【4】引传主原话(书信、日记等中的文字),应证作者观点;增强传记真实感人的力量。

4)点面结合。面(传主经历、主要事迹)的真实与点(细节等)的艺术化处理。点(细节)是文学性的体现,面(基本事实)是真实性体现。

2、新闻类文本阅读

1)新闻调查题型——非连续性文本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作了报道,概括说明两者各自传递的信息有哪些异同。

①了解新闻要素,寻找有效信息区间;②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③筛选整合,分条作答。)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家媒体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事件消息、原因评论)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某领域有哪些表现与问题(危害)。(筛选整合)

4)阅读材料四,某人对某问题有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此问题(浅阅读)的?(探究题:①明确观点。 ②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④有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正向或反向的启示。)

2)新闻访谈题型

1)在某个问题上,受访者持哪些看法?(5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受访者的对话中,找出与该问题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然后分类分点作答即可。

2)访谈呈现了受访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层级F。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层级C。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概括受访者的形象特征。

答案要做到先观点后阐释,人物形象特征详见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知识点。

3)新闻特写题型

1)文章开头两段(或者最后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 文分析其作用。(4分)

【考点】考查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

【解析】着眼全部文本,结合各部分的作用和新闻内容来分析,如开头两段属于导语部分。作用是概括本篇新闻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某人做某事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新闻背景的作用。

【解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丰厚文章内容和历史感,突出新闻价值和意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新闻(消息类)阅读知识

1)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2)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

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⑥个别消息语言很有特点,需关注语言美方面的作用。

3)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4)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

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⑤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5)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

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6)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语言的感情色彩)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7)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8)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9)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

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10)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11)表达技巧的巧妙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12)访谈的提问方式

①趣问——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②直问——直切主题,不转弯抹角。

③推问——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④旁问——不问原问题而有意问另一个问题,调节氛围、情绪

◆非连续文本,一般是3-4则消息、访谈、调查组成,几则材料围绕一个话题。注意求同存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般为一道选择题(或者四选一或者五选二),一道简答题,一道分析鉴赏题。

16分钟,6分钟读文章,3分钟做选择题,7分钟做主主观题)

I.小说阅读【4-6题】

{1}、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

重点关注《小说阅读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附后)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一般来说在选择题中呈现)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3.语言:这里指作品的语言。小说的语言主要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在于陈述情节,描写在于情节的细节、人物和环境。

考题中一般就环境描写(尤其是自然环境)和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进行考查,如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处描写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等等。

4.结构:小说情节各部分的安排,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包括线索、思路和结构手法和结构形式等。

小说中有一些经典的结构,如项链式结构,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与伏笔相关)等等。还有倒叙手法、设置悬念、伏笔与照应等等。

小说的线索有时空线索、人物线索、物线等等。

【二】非典型小说

非典型小说,是相对于传统小说强化情节和人物而言,它淡化情节、弱化甚至虚化人物。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有独具特色的“那一个”(作品的特色)。如王安忆的小小说《比邻而居》(2015全国卷)。

非典型性小说文本特点:

内容上:市井生活小人物;

形式上:非典型性文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凸显个性;

范围上:中外名著热点。 

艺术上:均有与众不同的“那一个”。——非典型小说的精彩处,当然也是难以读懂的原因。如:舒缓的叙事风格、绵密的心理描写、琐屑的市井生活、韵致的场景描写、内蓄的对话描写、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明显的荒诞色彩。

非典型性小说在命题上,除了依据一般小说命题外,一定有一道题目体现其“那一个”——语言特点、重视自然环境描写、物的描绘与象征、淡化情节、虚化人物等等。

{2}会做题

1、选择题:基本是四要素、整体与局部的全覆盖。读懂了小说,仔细读选项,结合文本,细致分析。每个选项要做信息切分,然后唤醒涉及的知识点和要用相应的方法,详见前面的各类题型和系统知识图。一般错误设置在:内容概括(形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上。

2.概括小说情节。

一般来说,要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点概括,概括均用“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如何做何事结果如何”句式完成,这是叙事文字的概括方法,可以根据要求和需要做适当取舍。——加上线索,按照“先写……再写……然后写……最后……”来概括,即思路题的答案。

3.某一内容(语段、语句)的作用。

首先判断是不是主要情节的一部分,若是,则回答:

1)它写了什么,是主要情节的组成部分,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2)它在整个情节中的位置,和其前后情节阶段的关系。

3)突出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4)对表达主题(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若不是,则答:

1)它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

2)它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有何作用。(3)它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概括

1)总说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质,并将人物特点列举出来。

2)对人物特点逐一简要分析。

A.首先可以分析外在形象。

内在特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

B.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

C.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

D.待人接物——如大方、斤斤计较、善良。

E.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等等。

5.人物形象的塑造

1)情节直接展示人物活动,揭示人物特点;

2)直接描写:A肖像(外貌)描写——注意外貌与内在的关系,B动作(行为)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E情态(表情)描写,F细节描写。

3)间接塑造:A环境烘托人物心理,B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含反衬),C物的象征。D其他人眼中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的评论)。

●各种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突出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促进情节发展。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6.人物的作用

这个题型一般考查次要人物。这里以次要人物“我”为例。

1)小说的线索,所有情节围绕这个人物得以集中,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2)情节与人物命运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3)衬托主要人物。(4)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小说主题。

7.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题,一般多考作用,少有考描写。赏析则要都答到。

1)环境的描写

A.社会环境。通过人物或者富有时代特点的人文事物来展示,如描写房间的布置,人的衣着。

B.自然环境。同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修辞,环境特点)。

2)环境的作用

A.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时空,暗示社会背景。

B.营造一定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C.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的转向。

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G非典型小说成为作者塑造的审美对象,表现生活风貌、风土人情。(非典型小说)

8.物的作用(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这实际上是非典型性小说的一种。)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5)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9.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特点。

2)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氛围、体现某一地域特色。

4)揭示主题。

10.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统率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交代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环境。

2)结构上,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3)主题上,象征,揭示主题。

4)个别篇目的标题很有文采,需注意语言美,吸引读者。

11、开头的作用或者妙处

1】悬念设疑式开头

1)吸引读者兴趣,引发思考。(2)引出下文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4)与后文某处呼应。

2】写景式开头

1)交代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时空。

2)(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3)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4)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

12.结尾的作用

1)呼应开头,使结构完整、首尾圆合。

2)揭示前文的悬念,与前文的某些内容形成伏笔与照应,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3)卒章显志,含蓄韵致地(如写景式结尾)揭示主题,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4)更好地刻画人物。

特别提示:某段(某一内容)、标题等的含义就取其作用中关涉内容和主题的部分,并去掉其作用术语即可,即从内容和主题(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来思考。

13.非典型性小说“那一个”题型分析。

“那一个”问题的命题及回答策略:

突出文本的特点——独具特色的“那一个”的问题一般设置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们在回答这类题目的时候,首先把握到“那一个”,并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等方面去思考。示例:

《邮差先生》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 舒缓的叙事风格

答:(1)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人物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人物)

2)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环境)

3)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作品风格)

再如《峡谷》 (4)小说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环境描写与物的象征

答:①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是内容)

②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环境),所以语文月刊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人物塑造);(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③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作品风格)

④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畜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主题)

14.小说的思路。(其他文本的思路题,同此)

以什么为线索,依次展开情节。

1)首先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阶段,注意不一定是开端,比如倒叙写法之下,可能首先写的是结尾)。

2)其次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3)接着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4)最后写什么内容(情节发展的某一阶段)

15.小说的结构类题目

如:线索是什么?有几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线索作用的分析,多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

1)以什么为线索,串起了“XXX”—“XXX”—“XXX”—“XXX”的情节。(若有双线,则分别回答)

2)这样安排,情节更加集中,结构更加完整、合理。

3)更有利于表达主题(简要讲清楚主题是什么)。

16.探究“这样写”的作用。(非典型小说的“那一个”)

1)讲清楚“这样写”究竟是怎样写。(2)“这样写”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3)分析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4)分析在情节推进上的作用。

5)分析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6)体现文本的审美和风格,如舒缓的叙事风格、淡化情节等等。(非典型小说)

17.探究小说主题及其意义。(一般主观题不容易考到,主要用于选择题对主题的理解。)

1)从情节上探究主题。

2)从人物形象上探究主题。

3)从环境上探究主题,从物的象征上探究主题。

4)结合现实与自己,探究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18.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和事物的作用。

一是和主题相关,二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相关,三是和文章最主要的内容相关。如果是议论句或者抒情句一般就是中心句。

答案分点:(1)全文主要内容上(如在情节上、人物形象上、环境上),(2)结构上(线索、照应等等),(3)主题(思想情感)上,(4)艺术效果上。

●作用类题目是重点。这类题目首先界定是什么(如内容的作用就要概括内容,这样写就要表述清楚怎样写),然后再分析作用。“作用”即关系,弄清楚“这个内容或者语段、语句”与标题、开头、结尾、前后文、主要内容(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间的关系是王道。

特别提醒:1、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2、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先观点后阐释。3、阐释结合文本具体内容。4语言简明,杜绝啰嗦,使卷面清晰、美观、简约。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35分,用时35分钟)

(文言文+诗歌+名句默写,题型单选+双选+主观+填空)

一、文言文阅读(22分钟,阅读10分钟,做题12分钟)

1.浏览文章后,看第6题(关于内容的选择题),然后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

2.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题点涉及的人与事。

3.弄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按照如下顺序做题:

1)先做第6题,即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选择题。方法同小阅读。

2)接着做第4、5题。做题必须将问题带回原文中,在语境中思考。实词理解(包括文化常识)也罢,断句也罢,都要对语句做内容和语法的分析。文化常识是随文命题,因此每个选项涉及的文化常识必须回到原文理解。错误一般是比较熟悉的点,特别陌生的一般不会错。

尤其注意的是内容理解题,要有语境意识。一是要将选项对应到文中,并在文中勾画出来,结合涉及的内容、整个语段的含义仔细比对,二是注意选项的观点和阐释部分的协调与否。

其中断句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A.语感断句法,根据对语句意思的理解,用语感断句。

B.虚词标志法,盖、夫、至若等常常在句首;乎、哉、矣、也等常常在句尾。

C.句式断句法,“……者……也”式判断句,“者”后断句;问答式的语句,在问答之间停顿。

D.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若在句首,状语后可以停顿。

E.语法断句法,除去上述四种情况,一般需要停顿的部分,是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我们应该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和谓语,由于主语可能承前省略,故一定要补充出来再找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果不能找到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就不能停顿。

F注意语句内容,要根据语境推断语句内容,据此断句。

文化常识题,要注意是随文命题,一般考查常见的文化常识,关注细微处,一般会涉及到官职升降、任用和贬职等等,这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去推断,如果是课本中学过的,一定要回归课本。

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

A.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

B.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

C.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

D.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

E.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测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

●要文言意识——一般实词多单音节、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要能大体掌握并能回归课文,尤其要关注涉及官职变动的高频词汇。

二、古诗鉴赏(10分钟,阅读3分钟,选择题3分钟,主观题4分钟)

【一】读懂诗歌

1.具备基本的诗歌阅读的知识体系。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和相对应的艺术手法等维度去解读诗歌。

1)关注标题——内容、主题和类别;

2)关注注释——难点、诗人遭遇、情感原因;

3)关注意象——内容、主题和类别;

4)关注情思语——主题;

5)关注即时诗人——情感方向。

2.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出发,按照形象分类——人的形象、物的形象、景的形象,去做分类阅读。

在阅读中重点抓意象,然后要有三个yi(意、艺、义)的意识,意——内容,艺——艺术手法+语言,义——主题。

【二】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三】科学答题

1.选择题

1)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1)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释越容易出问题。

2)具体陷阱点:

A.意境分析不当。B、手法分析张冠李戴。C、意象分析不当。D、主题挖掘以偏概全。

2)认真审读选项,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1)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

ABCDE五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2)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

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

3)整道选择题的整体意识。

五个选项要有整体意识在判断D的时候,要联系到ABCE去理解,判断。

2.主观题

1)主观题主要考点:

1)思想情感概括与分析;(2)艺术手法的角度鉴赏诗歌(或诗句),如情景关系;(3)形象及形象的塑造。

2)答题要求

1)分析题干,辨析题型,并分析出需要四要素中的哪些要素。要有三个yi结合的意识。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赏析(鉴赏)题,弄清角度,注意三个yi的综合运用。

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

1)诗歌类别

A.借景抒情类

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

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叙事抒情类)

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艺术手法

A.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

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a.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b.写物:动作、情态、绘声绘色绘形、描摹、勾勒等。c.写景:绘声绘色绘形、浓墨重彩、描摹、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d.共有:渲染、对比、大笔勾勒、工笔细描等等。

间接描写:烘托(主要是写人写物)、衬托(反面则为反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等等)、象征、以虚写实、以实写虚……

写景还需要注意描写的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角度、五觉(视听嗅味触)角度。顺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

B.抒情手法(关涉诗歌的主题)

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其中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触景抒情、即景抒情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当诗歌结尾句子为写景的,则称为“以景结情”。

另外有“从对方着笔”——曲笔。如,本来想表达自己思念对方,却不写自己,反而想象对方正在思念自己。

C.修辞【手法】(关涉诗歌的语言)

语音修辞:押韵、平仄、节奏。

词语修辞:字词的妙用。炼字型题。

句式修辞:整散句、长短句(诗歌中不考虑句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特别提醒:在题目中问到“表现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问到写景(描写的)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D..结构手法(关涉诗歌的结构)

律诗: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

弄清楚“起承转合”各联的作用。起:照应标题,引出吟咏对象,引起下联的描述。承:承接首联,对引出的对象进行描写。转:由上联的描写“转”,或转入抒情言志,或转入别的内容的描述,或转换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卒章显志。

词(曲)(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句:起句,作用同律诗的“起”。下片开头(偶有上片结尾)句:过片,作用同律诗的“转”。下片尾句:结句。作用同律诗的“合”。

特别提醒:在面对写景诗中描写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确的时候,可以从景的构成要素出发思考。

A.线条——形状、形态——摹形、绘形\\\视觉

B.颜色——色彩、色调——绘色\\\视觉

C.光线——明暗、色调——(明暗)对比与反衬\\\视觉

D.声音——声寂、动静——动静结合(反衬)\\\听觉

E.气味——芬芳、气息——嗅觉

上述可能结合,出现——视听结合、视听嗅结合。

F.现实(眼前)——写实\\\\\\想象联想(如梦境)——写虚=====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3)基本题型

A关于如何表现对象特点。(赏析描写手法题相同)

a.描写手法(含描写角度)+修辞手法,举例证明。

b.这些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何特点。

c.表达的情思。

B.某字运用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炼字型)

a.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有修辞手法或者活用一并说明。

b.将意思带入诗句描述诗句的内容(如景——画面、物的形象)。

c.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甚至结构上的作用。

C.赏析某一联诗句。

两个前提与意识:一是这首诗的类别——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别的。二是这一联的语言性质——描写、描写结合抒情还是抒情……下面以描写景物为例:

a.指出描写的办法——描写的角度【甚至包括顺序】(时空角度与五觉即视听嗅味触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描写的语言(词语和修辞手法),并举例阐释说明。

b.运用这些手法如何表现或者突出什么画面的什么特点。

c.借助这个画面,表达诗人何种情思或者心境。

D.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或者诗歌情感很复杂),请结合诗句分析。

a总说有哪几种情感。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情感,注意每一种情感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情感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表达出来的)。

E.人物形象(诗人形象或者抒情主人公形象)

a.先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来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答题时,就答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的特点(内在的,近似于小说与传记中人物内在特点的分类方法)。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特点,每一种特点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特点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或者哪个细节表达出来的)。

C.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特别提醒:情感的一情两面(以思乡为例):内在——对故乡的思念,外在——独处异乡的孤寂。

三、默写(3分钟)

1.考纲规定64篇,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

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

提示语分为三种:所填语句语境(上下文或者因果)、所填语句内容、所填语句情思。

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

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

 

第三部分 语言应用板块(20分 用时15分钟)

一、语言基础(9分,用时5分钟)

1.成语题——辨析方法:

1)辨析成语结构,理解成语含义。

2)比较一组成语中对应的语素(如“一叶知秋”中的“叶”“秋”的关系对应与“以小见大”中“小”“大”的关系,“叶”与“小”、“秋”与“大”的辨析),辨析近义成语的异同。

3)思考成语的褒贬、适用对象、场合等,辨析差异。

4)从句子成分做语法分析,辨析成语的语法功能的异同,以及语句上的可能造成的语病,语病上注意重复赘余。

如果是组合答案,注意充分运用排除法,如果是五选二,则只能逐一辨析。

2、语病题

1)语感判断。

2)语病的语言标志法。其中多重状语和定语的语序问题,难记,需要上考场前强化,关联词语的位置比较复杂,并列短语问题、句首介词问题、动词固定搭配的宾语问题为常考点。

3)病句的六大基本类型。

4)语法分析法,即从句子成分上去分析。

要找到自己问题最大的病句类型,做专题突破。

3、衔接(排序)

1)选填一句话(选择题)

1】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陈述对象)。

2】依据话题一致、陈述角度一致、感情色彩一致的原则,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选择。

3】具体可关注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

2)语句排序(选择题)

1】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陈述对象)。

2】分析选填部分在原文中的结构位置,并从内容上对语句分组,并做组间排序。

3】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结合段落结构和关联词语,对组内语句排序。

4】参照供选答案,试填验证。

4、虚词(关联词语)运用

注意辨析近义虚词的细微处,分析语句间语义上的逻辑关系。充分运用排除法,从最能肯定的地方入手。

二、语言应用(10分钟)

1.情景对话(得体)(注意字数)

1)情景对话是语言运用的热点,强调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必须进入情境去体验和思考。

2)注意语境中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整体把握语段话题、主要内容、交际意图和结构。注意上下文的衔接连贯。

3)注意不同具体交际语的格式和术语的运用。如“开场白”“节目串词”“广告词”“推荐语”“颁奖词”“请假条”“说明书”“情景对话”等等。

4)注意对语言的要求,如句式、修辞,或者生动形象等。

5)注意交际情境,如交际对象、交际中的“我”的身份,“我”和交际对象的关系。注意语言的得体。

2.图文转换(注意字数)

1)图标转换成文字:

1】介绍说明图标的构图要素。注意介绍的顺序(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局部注意顺序),说明的语言。

2】表述图标的寓意。同介绍构图的局部顺序一致,分别讲要素的含义,最后表述整体的寓意。

2)漫画转换成文字。

1】介绍说明漫画的构图要素。注意介绍的顺序(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局部注意顺序),说明的语言(特别要求叙述的除外)。

2】表述漫画的寓意。表述整体的寓意。

注意:读懂漫画很重要——从漫画的夸张变形的点出发,夸张变形处就是漫画的主旨所在。

3)表格转换成文字,注意题目要求(含字数)

1】表格即数据统计,注意数据的统计项目。

2】要对数据做归类,性质相同的数据统计到一起。

3】数据抓大放小,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表达中不出现具体数字。

4】针对问题,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

4)思维导图转换成文字

思维导图是2014年才出现在高考中,题型新,但是很简单。

1】理清思维导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分清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理清各层级内单元之间的顺序。

2】按照层级由大到小的顺序,结合各层级内部的顺序,依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字数要求。

3.连贯(衔接填空与语句复位)(注意字数要求)

1】衔接填空题一般以一个语段为语境。从语段结构入手,理清语段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楚语段的话题(或者陈述对象)、主要内容。

2】弄清要填写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属于段落的哪一个部分,它与前后文的哪一句对应。

3】弄清要填写的句子与前后文的逻辑、语义关系。

4】注意陈述对象、陈述角度、语段中心、语言的语体色彩。随时不忘语段的陈述对象。

●其他如扩写、续写等题型,可以参照情景对话的题型。

答案表述中,要有情景代入意识和条理意识,特别注意逻辑性。

4.仿句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相仿。

1)话题(陈述对象)一致;(2)句式(句子结构和字数)一致;

3)修辞手法一致;(4)感情色彩一致。

5.排序题

注意关联词语、代词和语段中心。用分组排序法结合诗歌选项的答案组合,可以巧妙解决问题。

6、句式变换。

只是语言表达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主题基本不变,故不得改变愿意。

1)长短句变换

1】长句变短句:将一个长单句变成几个短单句。

先提主干成分与必要的修饰语,成为第一个句子,其余修饰语分围绕第一句的陈述对象或者其修饰的中心语分别写成一个句子,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即可。

2】短句变长句:将一组短单句变成一个长单句。

确定这组句子的陈述对象,据此选定一个句子作为长单句的主干成分,其余句子变成修饰语加到主干成分上。

2)整散句变换。主要考散句变整句。

将一组长短不一、结构不同的句子,变成一组结构一致、长短相近(最好相同)的句子。

1】依据某一句的句式结构,将其他句子调整语序,变化句式,使之结构、陈述角度一致。

2】依据确定不变的那一句,将其余句子做字数处理,使之字数相同。

3)下定义

可能和短句变长句结合。下定义在表达上为判断句单句“XXX是xxxxx的XXXX”。用被定义作为主语,“是”做谓语,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念做宾语,两个概念的种属差做定语。定语要揭示被定义概念的本质。

 

第四部分 作文(60分 用时50分钟)

写作:中心集中,文体鲜明,语言晓畅,书写清楚

写作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或文学创作,考试性质和形式以及阅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摸清应试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根据多年的阅卷经验,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处理好。

第一,文章的中心必须尽可能地鲜明、集中。中心模糊的文章,不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二,文体要鲜明。写作议论文就是议论文,散文就是散文,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象”。那种文章老师看了肯定反感。

第三,语言晓畅。考试作文的语言不能过于含蓄更不能晦涩难懂,阅卷的时间限制决定了老师不可能用较多的时间去琢磨你的文章,如果你的文章让老师在短短几十秒内“看不懂”,那么,你也只能得一个你自己“看不懂”的分数。因此,文章语言一定要得明白晓畅。

第四,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对卷面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既然如此,你就没有理由不跟阅卷老师配合好,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故意“难为”他,他可能就会“难为”你,所以,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看了有一种愉悦感,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高考方向: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注意事项:

1、一定要明白任务:显性任务与隐性任务。

尤其是隐形任务要自我构建写作的内容方面的任务。构建的方法有两种:

A“是否”“正误”正反对立选择性提问。

B、“启发”式提问。这个可以根据材料的性质(正向或负向)设置为“经验”与“教训”。

2、充分评论,借鉴时评的方法。

3、就事论事,完成规定动作;就事论理,做好自选动作。

二、写作要求:

(一)审题立意

目标:综合立意,直指最佳。

1.审题: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读懂材料,弄清并概括内容,抓出关键的要素或者是对象。

[1]内容:

1)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成为文章就事论事的中心,必须围绕它评析。

2)信息切分(不同对象的观点及原因作概括):

[2]含意:从内容去挖掘其本质

[3]对信息点进行辨析和联想想象及推理。

2.立意

根据审题所得,找准角度进行思考,找到立意点,再进行立意。

[1]立意点:根据审题结果找到立意点

[2]立意:根据立意点综合立意。

三、文章结构

目前研究出来的很多,六段式、“引议联结”式。枯叶蝶研究出并推崇“任务驱动型作文八股作文法”。

标题:字数不宜多,语言简洁优美,要直接点明文章的观点。

1.纲:引+评议+提 (由材料切入,简要评析,提纲挈领。)

2.退:提+引+议+结 (退:树靶。文明交流,“以退为进”)

3.进1:提+引+评+结 (进1:击靶。对准“退”进行驳斥。)

4.进2:评+引+析+挖+结 (进2:紧承进1,是“立”,正面评议。)

5.转:过渡。 (上承2-4为评事,下启6-7为论理。)

6.联:联+引+析 (联:联系现实,由“个”到“类”。)

7.建:提+建 (建:给“类”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或者启发。)

8.结:总结+提 (结:收束全文,卒章显志,掷地有声。)

作为基本结构模式,主要是规范作文结构,让作文入格,达成后就是出格——在此基础上的自由变化。

四、论证方法

就事论事禁用例,就事论理多类比。

严明逻辑做论证,细化阐释显充实。

重视逻辑,语言严谨,文化丰厚,思想辩证。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处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