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花镜】
雀钗翠羽动明珰
——古代那些美人头上的风情
【饰·花镜】制作
“凤凰簪落鬓,莲花带缓腰”;“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风飘蹀躞步摇轻,相唤相呼去看灯”;“雀钗翠羽动明珰,欲出不出脂粉香”。当这些古诗词在我们唇间轻轻跳动时,你眼前是否也一一浮现出“凤凰簪”、“莲花带”、“玉搔头”、“蹀躞”、“步摇”、“雀钗”、“翠羽”、“明珰”,这些在古代与才子佳人朝夕相处的美丽物件。人有意,物有情,古代文人在这些物件中承载了太多的情感。那我们今天就随我穿回古代,看看美人头上的发饰吧。
“凤凰簪”、“玉搔头”、“步摇”、“雀钗”、“翠羽”这些都是美人头上的发饰。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用发簪来固发。我们看那流传下来的仕女图,可以无镯,可以无项饰,却不可无簪,似乎女子就是和发簪紧密相连的。女子成年要行笄礼,后妃犯错亦要脱簪,即使死后也都有簪钗陪葬。虽然现在把发簪作为女子插髻首饰的总称,但在讲求正名的古代,插髻首饰被细分为很多类。根据工艺,可以分为点翠、花丝、镶宝、烧蓝等。接下来所讲的,主要是根据发饰的主体形式和功能来分类的。
笄
笄是发簪的前身,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最初笄的形状比较单调,大多为圆锥形或长扁条形,一般是顶端粗宽而末端尖细;质地单一,仅限于木质、骨质等。到了商周时代,对笄的加工越来越精细,笄首的装饰性越来越强。笄早已不仅仅是绾发的用具,更成为头部最主要的装饰品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行笄礼。
(上图源于网络)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礼记》
簪
簪一般单股,主要作用是绾发固发,所以最初样式较简单,簪杆较粗。后来经过改进,缀上珠宝花饰,装饰作用才突出。
(上图源于网络)
【饰·花镜】制作
钗
钗是在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约出现在西汉晚期。《释名疏证补》上有载:“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钗的首端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连缀着插发用的双股或多股长针,常配备成对,使用时安插在双鬓,所以钗的作用装饰大于固发。
(清末银鎏金凤乌钗,上图源于网络)
【饰·花镜】制作
步摇
步摇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指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发簪或钗,因走动时摇曳而得名。殷周时期已有,但当时却是王后礼服的配饰,后逐步普及到贵族及平民。《释名 释首饰》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可以想象, 有美一人,娉娉婷婷,步摇垂鬓,一步一摇的美景。
(上图源于网络)
【饰·花镜】制作
以上四种古代使用最广泛的头饰,现在被我们统称为发簪。当然不同朝代根据发簪的形式和功能及佩戴位置,会更加细化她们的名字,比如分心、挑心、压鬓簪等,下次我们讨论明代的鬏髻时再细说。
当然在不同朝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发饰。
络索
出现于南宋,明代又称作“围髻”和“云髻”,可惜并未盛行,佩戴方法可以参见下图。
(上图源于网络)
抹额
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红楼梦中抹额可是已婚妇女不可或缺的头饰。连宝哥哥平时装扮也少不了那额上的一抹红。不用惊讶,抹额是古代武士的束额巾发展而来,宝哥哥用之也不为过。只是发展到后来,装饰已大于实用。《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
(清代鎏金点翠老银抹额,上图源于网络)
扁方
满族女子梳旗头时所用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清末贵族之生活》写到: “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扁方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是梳“两把头”或“大拉翅”的必备之物,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
(清 白玉嵌莲荷纹扁方,上图源于网络)
发饰伴随着女子的一生,如今这些美丽饰物随着主人的离去和历史的洪流只能躺在博物馆的展窗内或者私人收藏家的匣子里。美丽依旧,但再也不复当年的灵动。当我们走在博物馆中,看着那一幅幅仕女图,云鬓轻绾,花簪斜倚,只能遥想当年她与她们之间的故事。
你是否也希望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饰物呢?让她静静地与你陪伴,演绎你们共同的故事。
微博:饰花镜-雪夜芙蕖 http://weibo.com/u/2131126510
微 店:
温馨提示:
“凹凸智慧社”(微信号:love-wisdom-happy)原创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